【ZEGO即构开发者日报】百度“梯子AI” 正式上线;谷歌推Gemini2.5FlashImage;阿里MulerunAIAgent市场上线;微软开源VibeVoice-1.5BTTS .......
💡开发者朋友们大家好,这里是 ZEGO即构 开发者日报!欢迎查阅您的实时互动日报。本栏目实时聚焦、每日更新【AI】、【泛娱乐】、【语音交互】、【实时音视频】等领域热点,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探讨! |
🔨「产品技术」
1.即构科技荣获鸿蒙生态人工智能SDK星河奖
【关键词:即构,鸿蒙生态,人工智能,SDK,AI陪伴,智能助手,AI Agent】
鸿蒙生态伙伴人工智能SDK开发者沙龙在北京成功举行。这是一场专门为人工智能SDK开发者举办的活动,旨在探讨在鸿蒙生态下,如何帮助更多的SDK伙伴在鸿蒙生态中实现创新和商业成功。即构科技在音视频与AI相结合的技术领域大力投入,凭借在鸿蒙生态的创新能力,荣获2025鸿蒙生态HarmonyOS NEXT SDK星河奖。
作为鸿蒙生态伙伴SDK伙伴,即构科技积极响应鸿蒙生态的发展需求。即构实时音频Express audio SDK、实时音视频Express video SDK、即时通讯ZIM SDK,以及配套云服务均已完成对鸿蒙系统的核心能力适配及系统测试,相关SDK已上线即构科技官网。
当前,AI已逐步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。人类与AI的交互方式也从文字逐渐扩展至实时语音、视频等多模态交互方式,日益趋近真人交流。AI陪伴、智能助手、智能硬件等领域已广泛试水AI实时互动功能。4月底,即构科技全新升级实时互动AI Agent 2.0方案,为AI智能体时代打造的新一代实时互动AI。相应地,即构AI美颜SDK、UIKits SDK、AI Agent SDK等也将陆续全面适配鸿蒙系统。
即构科技作为高质量实时互动云服务提供商,在鸿蒙生态所支持的业务场景包括:语聊房、直播、1V1音视频通话、金融双录、智能开户、智能客服、AI陪伴、智能助手、智能教学、智能硬件等。
服务客户时,即构一直以”客户成功“为中心,助力客户实现价值增长。在与生态伙伴共创时,也是以”伙伴商业成功“为目标,共享市场商机,共拓市场空间。未来,即构科技与华为还将凭借各自优势,共同深入探索新场景,共建繁荣生态,创造更多可能性与价值。
2.百度全新 AI 搜索 APP “梯子 AI” 正式上线,无广告体验成核心亮点
【关键词:AI搜索,深度思考,AI产品,大模型】
继前期以 “Tizzy.ai 1.0.0 版本” 开启测试后,百度旗下 AI 搜索产品迎来重要升级 —— 正式更名 “梯子 AI” 并以 1.2.0 版本全量上架,依托百度多类大模型技术,主打 “无广告、简操作、强功能” 的智能搜索体验,为用户提供搜索与娱乐一体化的新选择。
据了解,“梯子 AI” 并非简单迭代,而是在测试版基础上完成功能与体验的双重优化。作为百度深度整合大模型能力的智能搜索工具,其核心定位聚焦 “无广告智能搜索”,旨在解决传统搜索中推广信息干扰、结果筛选繁琐等痛点,让用户实现 “输入需求即得核心答案” 的高效体验。
从具体功能来看,“梯子 AI” 构建了四大核心优势:
「创新 “双模智能搜索” 机制」内置 “自动思考” 与 “深度思考” 双引擎,前者可快速抓取全网信息并提炼关键内容,适合日常简单查询;后者则针对复杂需求展开深度分析,比如解答 “潮流玩具设计趋势” 类问题时,会整合 20 余篇参考资料,结合用户潜在偏好生成定制化结论,实测中深度思考响应时间约 6 秒,兼顾效率与深度。
「极简交互设计贯穿全程」采用单一搜索框布局,去除所有冗余按钮与推广入口,用户输入文字或按住说话后,结果直接以 “核心答案 + 补充信息” 形式呈现,无需跳转多页筛选,大幅简化操作路径。
「覆盖全球多元影视资源」整合热门电影、电视剧及短剧内容,尤其针对当下用户关注的短剧品类,实现 “无广告、免会员” 观看,同时支持加速缓冲技术,即便在网络环境一般的场景下,也能减少卡顿。
「“边看边搜” 提升观剧体验」用户观看短剧时,若想了解演员信息、剧情背景,无需退出播放界面,可直接触发搜索功能,实现 “观剧 + 查询” 无缝衔接,进一步优化沉浸式体验。
目前,“梯子 AI” 在应用平台显示安装量已达 1319 次,大小为 79.5MB,适用年龄标注 18+,用户评分为 4.4 分。从评论反馈来看,“无广告干扰”“搜索结果精准”“短剧观看流畅” 成为主要好评点,也有用户期待后续增加更多语种搜索支持。
此次 “梯子 AI” 的正式上线,既是百度在 AI 搜索领域的全新尝试,也进一步丰富了其 C 端 AI 产品矩阵。依托百度在大模型技术、信息检索能力上的积累,这款产品有望在 “搜索 + 娱乐” 细分场景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,为用户提供更纯粹、高效的智能服务。
3.谷歌推出图像生成新模型 Gemini 2.5 Flash Image,主打高效智能创作
【关键词:图像生成,谷歌,Gemini,AI图像编辑】
谷歌正式发布旗下新一代图像生成与编辑模型 ——Gemini 2.5 Flash Image,该模型还拥有专属代号 “纳米香蕉”(nano banana)。据悉,这款新模型目前已在 LMArena 基准测试中斩获 AI 图像编辑模型榜首位置,凭借多项核心技术优势,进一步巩固谷歌在生成式 AI 领域的竞争力。
从核心能力来看,Gemini 2.5 Flash Image 针对性解决了当前图像生成领域的多个关键需求。首先是角色一致性保持,在系列图像创作场景中(如漫画分镜、产品宣传图组),能精准维持人物或物体的外形、风格统一,避免出现常见的角色特征偏移问题;其次是自然语言精准修图,用户无需掌握专业修图技巧,仅通过日常语言描述(如 “将背景调整为黄昏时分的城市街道,保留人物服装色彩”),即可实现精细化图像修改;同时,模型还具备多图融合能力,可将多张图像的核心元素按需求整合,生成逻辑连贯、视觉协调的新作品,适用于创意合成、场景重构等场景。
值得关注的是,该模型深度整合了 Gemini 系列的世界知识储备,在图像生成时能融入真实世界的常识与细节 —— 例如绘制 “复古相机拍摄海边日落” 场景时,会自动匹配符合时代特征的相机外观、光影角度及海边环境元素,让生成内容更贴近现实逻辑,大幅降低后续调整成本。
目前,用户可通过两种方式访问 Gemini 2.5 Flash Image:一是直接通过 Gemini App 操作,满足个人创作者的日常图像生成需求;二是通过 API 接口接入,方便企业或开发团队将其集成至自有内容生产系统。在定价方面,该模型 API 服务按 token 计费,每百万输出 token 定价为 30 美元,兼顾了使用灵活性与成本可控性。
4.阿里 Mulerun AI Agent 市场上线:可代练游戏、制短视频,实测显潜力亦存挑战
【关键词:AI Agent,SEO,AI写作】
阿里创新团队推出的 AI Agent 平台 Mulerun 在社交平台即刻引发热议,“求邀请码” 成为热门话题。记者通过官方 Discord 渠道获取到测试资格后,第一时间对这款号称 “全球首个 AI Agent 市场” 的产品展开实测,探寻其在任务自动化领域的创新与待解难题。
从平台定位来看,Mulerun 的核心逻辑是搭建 “Agent 供需对接生态”:开发者可自主上传定制化 AI Agent,其他用户按需使用,每次运行需消耗一定算力积分,开发者则按积分收益获得分成(据行业公众号 NLP Agent 信息,平台抽成比例约 5%)。不过,此前 MyShell 等产品已实现 Agent 供需对接与开发者提现机制,对于 “全球首个” 的表述,市场暂未形成统一认知。
与 Zapier、ChatGPT Operator 等同类工具相比,Mulerun 的核心差异在于 “完全可配置运行时”。平台为每位用户分配独立算力虚拟机,支持 Agent 访问本地软件、调用持久化文件系统,还能实现跨会话状态留存 —— 这使得其 Agent 能完成更复杂的任务。例如,目前平台上一款针对《崩坏:星穹铁道》的 Agent,可自动为玩家完成每日委托、副本挑战等代练操作,这类需调用游戏客户端的功能,是 Manus 等工具无法实现的。有即刻用户传言,该代练 Agent 的开发者上线一周已斩获数千美元收益,不过此消息暂未得到官方核实。
截至实测时,Mulerun 平台共上线 17 款 Agent,覆盖多类实用场景:文字内容领域有 “SEO BlogGen”(抓取谷歌趋势生成符合 E-E-A-T 标准的博客初稿)、“Reddit 商机猎人”(扫描 AI 与 SaaS 类子版块挖掘市场需求);多媒体领域包含 “短视频生成 Agent”(将创意转化为完整短视频)、“Blender 3D 建模助手”(通过文本指令创建模型场景);还有 “星穹铁道代肝”“YouTube 评论管理” 等特色工具。每款 Agent 均标注单次运行积分价格,用户激活邀请码后可获 1000 初始积分,运行失败不扣除积分。
记者实测了两项高频任务:一是 “筛选 Reddit 某产品相关评论”,二是 “基于‘AI 写作工具’关键词生成 SEO 文章”。提交需求后,平台会实时显示任务进度,但首次运行均出现报错。重试后,SEO 文章任务成功完成 ——Agent 自动抓取谷歌趋势数据、分析关键词热度(如 “top ai writing tools” 6 月起热度攀升,7 月末达峰后回落),并生成带 HTML 格式的文章初稿;而 Reddit 评论筛选任务仍持续报错,系统提示 “未找到相关关键词帖子”,好在未扣除积分。
从行业视角看,Mulerun“Agent + 创作者经济” 的模式确实为 AI 应用落地提供了新路径,无需依赖单一团队试错,能更快对接市场需求。但当前平台仍面临明显挑战:多数 Agent 功能存在替代方案(如 SEO 写作可通过 ChatGPT 插件完成),且任务交付稳定性不足。未来若想实现 “开发者 - 用户” 的良性经济循环,平台需在 Agent 质量管控、错误修复效率、独特功能挖掘等方面持续优化,否则可能难以留住用户与创作者。
5.微软开源 VibeVoice-1.5B TTS 模型:支持中文,可生成 90 分钟 4 人对话语音,成播客创作新工具
【关键词:播客,TTS模型,音频生成,多角色会话】
微软近期正式开源一款全新文本转语音(TTS)模型 VibeVoice-1.5B,该模型凭借超长音频生成能力与多说话人模拟特性,为播客制作、对话式 AI 等场景提供高效解决方案,尤其在中文语音合成领域展现出适配优势,引发开发者与内容创作群体关注。
从技术架构来看,VibeVoice-1.5B 以 1.5B 参数规模的 Qwen2.5 语言模型为基础,创新设计 “声学 + 语义” 双分词器模块,搭配 7.5Hz 低帧率处理机制,在性能与效率间实现平衡。其中,声学分词器采用 σ-VAE 结构,能将 24kHz 原始音频压缩至原尺寸的 1/3200,大幅降低数据传输与计算成本;语义分词器则通过语音识别代理任务训练,可精准保留文本对话的核心语义,避免合成语音与原文含义脱节。解码环节,模型搭载 1.23 亿参数的扩散解码器,并结合分类器自由引导技术与 DPM-Solver 算法,进一步优化语音的音质细腻度与情感还原度。
该模型的核心亮点在于 “长时多角色对话合成”:单次可生成最长 90 分钟的连续语音,且支持最多 4 位不同说话人的音色模拟,能自然还原多角色轮流对话的场景逻辑。为保障长篇内容的连贯性,微软在训练阶段逐步扩展模型上下文长度,从初始 4k Tokens 提升至 65k Tokens,同时支持流式生成模式,为后续实时语音交互场景(如智能直播伴音)奠定技术基础。
在主观性能评测中,VibeVoice-1.5B 表现突出。在真实感、声音丰富度两大核心维度,其得分分别达 3.77、3.71,不仅优于 Eleven-V3(Alpha)、SesameAlLabs-CSM 等同类模型,部分指标还接近参数规模更大的 Gemini-2.5-Pro-Preview-TTS,展现出 “小参数高性价比” 的优势。
不过该模型仍存在明显局限:当前仅支持中文与英语两种语言,其他语种合成可能出现发音不准或内容偏差;暂不支持说话人语音重叠效果,也无法生成背景音效、背景音乐等辅助音频元素。微软同时明确使用规范,禁止将模型用于声音冒充、传播虚假信息、绕过身份验证等违规场景,要求用户使用时遵守当地法律,并主动标注语音为 AI 生成内容。
从应用场景来看,VibeVoice-1.5B 主要面向科研机构与开发者社区,可直接用于播客脚本自动合成、对话式 AI 语音交互、教育内容语音批量生产等场景。微软透露,未来将推出参数规模升级的 7B 版本,重点优化低延迟交互能力与实时合成保真度,进一步拓展模型在智能客服、虚拟主播实时伴音等高频场景的应用边界。
🔎「行业观察」
1.国家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意见落地:三年普及、五年成经济引擎,全民卷入时代重构
【关键词:人工智能 +,智能经济,生产力革命,AI 普及率】
《关于深入实施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的意见》正式发布。这份没有密集营销却刷屏科技、投资、创业圈的文件,并非抽象的战略构想,而是附带时间表、任务书的国家级蓝图 —— 正如 2015 年 “互联网 +” 催生滴滴、美团等改变生活的平台,此次 “人工智能 +” 将掀起更深层的变革,从工作、沟通方式到认知逻辑,重塑每个人的生活轨迹。
「不止 “连接”,更是 “再造”:“人工智能 +” 与 “互联网 +” 的本质差异」
十年前的 “互联网 +”,核心是 “连接”—— 把线下的人、货、服务搬至线上,用平台做中介、算法做匹配,比如外卖改变点餐方式、网约车优化打车效率,本质是 “提升信息流转效率”。而 “人工智能 +” 的关键词是 “赋能”,它像 “超级大脑” 为每个环节装上 “智能中枢”,不是 “优化流程”,而是 “重构能力”。
以制造业为例:
“互联网 +” 时代,工厂靠 ERP 系统调度排产,信息传递更快但仍需人工把控;进入 “人工智能 +” 阶段,工程师只需输入 “门把手减重 30%、强度提 50%、成本不变” 的需求,AI 几分钟内就能生成上百份设计方案(如鸟类骨骼般的中空结构),图纸直接对接全自动产线,AI 视觉系统实时质检,甚至能通过机床噪声 0.01 分贝的波动,预测 70 小时后的轴承故障并自动订购备件 —— 机器不再被动执行,而是主动 “思考优化”。
农业领域的变化同样显著:
“互联网 +” 是传感器提醒土壤干旱、农民远程点灌溉;“人工智能 +” 则是卫星高光谱摄像头捕捉叶片反射率变化,AI 判断氮元素缺乏后,结合气象、土壤数据,调度无人施肥车在当晚 8-9 点精准补肥,农民无需出门即可完成田间管理,让农业从 “看天吃饭” 变为 “AI 协同决策”。
教育场景更凸显 “因材施教” 的突破:
“互联网 + 教育” 是在线看名师课、可回放;“人工智能 + 教育” 则是为每个孩子定制 AI 老师 —— 能识别学生的知识盲区,用动漫、游戏等个性化方式讲解难点,模拟认知路径调整教学节奏,让 “千人千面” 的教育从理想落地。
如果说 “互联网 +” 是效率革命,“人工智能 +” 就是生产力革命:前者是 “连接世界”,后者是 “再造世界”。文件中 “推动形成以智能经济为主导的新增长极” 的表述,更明确了 AI 将从 “技术工具” 升级为 “产业主轴”,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底层逻辑。
「三阶段路线图清晰:2027 年 AI 普及如微信支付,2035 年重构社会」
这份意见罕见地给出了 “阶梯式” 发展时间表,从普及到经济驱动,再到社会重构,每个节点的目标都具体可感:
第一阶段(2027 年):全面普及,AI 成 “标配工具”
文件提出 “到 2027 年,智能终端、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 70%”。这意味着,三年后,当前仍显新鲜的 AI 助手、垂类 Agent、AI 员工等工具,将像 2018 年的微信支付一样普及 —— 公务员写材料、企业开会议、客服接待用户,身边都会有 AI “搭子”;买菜、看病、理财等日常场景,AI 将从 “可选参与” 变为 “默认存在”。
这并非远景:目前部分工厂已用 AI 质检、客服岗 AI 占比超 60%,而政策将加速这一进程,让 AI 从 “科技企业专属” 走进普通职场、家庭,实现 “重点行业 AI 融合度与应用深度大幅提升”。
第二阶段(2030 年):经济转折,智能经济成增长极
2030 年的核心目标有两个:一是 AI 应用普及率超 90%,二是 “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”。90% 的普及率意味着 AI 将成为水、电、网络般的基础设施 —— 办证件靠 AI 政务助理、看病靠 AI 提前识险、设计靠 AI 辅助创意,不会用 AI 将如同今天不会用手机一样 “掉队”。
更关键的是 “智能经济” 的定位:过去中国经济靠制造业、房地产、互联网消费拉动,而未来,AI 本身就是产业 —— 它将催生 “AI 原生企业”(从成立起就以 AI 为核心,而非 “公司 + AI”),创造新职业(如 AI 训练师、智能体设计师)、新商业模式(如 AI 驱动的预测型服务),成为下一个十年的核心增长引擎。
第三阶段(2035 年):社会重构,步入智能文明新阶段
文件用 “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” 定义 2035 年 —— 这不仅是产业变革,更是法律、伦理、教育、治理的全方位重构:教育是 “AI 个性化学习 + 千人千面培养”,医疗是 “全生命周期 AI 健康管理”,城市治理是 “AI 预测型大脑” 自动调度交通、预警灾害,人与人的交往中,“非人智能” 将成为常见的 “协作伙伴”。
届时,AI 不再是 “工具”,而是融入社会运转的 “数字基础设施”,每个人的生活方式、职业结构、认知逻辑,都将与 AI 深度绑定。
「六大重点方向:从科研到民生,AI 全域渗透的机会在哪?」
“人工智能 +” 并非局限于高科技领域,而是覆盖科研、产业、消费、民生、治理、全球合作六大方向,每个方向都是机遇入口:
1. 人工智能 + 科学技术:让科研告别 “靠灵感”
过去科学突破依赖天才偶然的灵感,如今 AI 让科研进入 “算力 + 模型” 时代:新药研发中,AI 从数百万种分子里筛选候选药物,预测副作用与合成难度;材料科学领域,AI 按性能需求构建原子级模型,设计出人类未见过的新型材料;天文物理中,AI7×24 小时分析望远镜数据,成为科学家的 “超级博士后”—— 这正是文件倡导的 “新质科研生产力”,用 AI 协同推动整体科技跃迁。
2. 人工智能 + 产业发展:所有生意都能 “AI 重做一遍”
制造业将告别 “流水线思维”:黑灯工厂里,AI 调度机器人生产、预测设备故障;智能设计中,工程师输参数,AI 秒出优化方案;智能质检靠声音、震动识别瑕疵,精度远超人类。
农业迎来 “新农人”:AI 预测地块适宜作物、指挥无人机精准作业、模拟育种基因组合的抗病性,农民变成 “数据驱动的职业经理人”。
服务业转向 “智效优先”:AI 客服 24 小时无情绪、AI 理财顾问实时解读全球市场、AI 法律助手几秒标红千份合同的风险点 —— 这些不是优化现有职业,而是诞生 “AI 原生企业” 的新生态。
3. 人工智能 + 消费提质:智能体成 “超级入口”
未来消费的核心是 “智能体 + 万物互联”:智能体是你的专属 AI 助理,能听咳嗽调加湿器、知堵车延迟日程、感低落推冥想播客;万物互联则是设备间靠 AI 协同 —— 回家开门灯亮音乐续播、冰箱缺牛奶自动补货、洗衣机按天气预报推荐晾衣模式,无需手动操作,AI 就能 “感知并回应” 需求。
4. 人工智能 + 民生福祉:AI 让公平与温度兼得
文件强调 “优质 AI 服务向偏远地区、基层覆盖”,让 AI 普惠全民:教育领域,每个孩子都有 “懂他” 的 AI 老师,同步全国优质资源;医疗场景,穿戴设备 + AI 实时预警健康风险,AI 辅助看片降低误诊率,老年陪护机器人提醒吃药防跌倒 ——AI 不再是精英专属,而是民生底线保障。
5. 人工智能 + 治理能力:城市变 “聪明”,政策更精准
城市大脑用 AI 实时调红绿灯治堵,为救护车开 “绿波通道”;智能政务中,说 “办医保” 就能自动走完流程,无需跑部门;灾难预警时,AI 提前 72 小时预测台风路径,精准到街道疏散 ——AI 让治理从 “经验判断” 变为 “数据驱动”,政策能 “精准抵达每个人”。
6. 人工智能 + 全球合作:共建 AI 生态,定国际规则
中国的 AI 战略不是 “闭门造车”:一方面推动 DeepSeek、智谱等企业开源模型代码,共享 AI 芯片、平台工具;另一方面参与联合国、ISO 的 AI 治理规则制定,让中国的 AI 技术有机会成为全球标准 —— 开源不是弱化竞争,而是通过生态放大影响力。
「个体应对:不是 “围观”,而是 “入场”」
这场变革中,没有人是旁观者。十年前不懂 “互联网 +”,可能只是慢一步;如今不懂 “人工智能 +”,可能会被时代甩在身后。对个体而言,应对之道有三:
首先,把 AI 当 “能力放大器”。与其担心 AI 替代工作,不如用 AI 提升效率 —— 写材料用 AI 初稿、做数据分析用 AI 处理、总结会议用 AI 纪要,让 AI 成为 “工作搭子”,而非等待被替代。
其次,聚焦 “AI 做不到的事”。AI 擅长执行已知问题,但缺乏复杂情绪、审美、战略判断、同理心 —— 比如团队协作中的情绪调动、模糊场景下的决策、发现行业痛点的洞察力,这些 “人性特质” 会越来越稀缺,也是个体的核心竞争力。
最后,学会 “提出好问题”。AI 能给最优答案,但不会主动发现问题。如果你能看到消费体验的痛点、产业流程的低效,就能与 AI 形成 “分工”:你提洞察,AI 解决问题 —— 这既是职场晋升的关键,也是创业的机会。
2015 年 “互联网 +” 初现时,很多人觉得 “开网店” 不起眼;如今 “人工智能 +” 到来,有人观望,有人已入场。这份国家蓝图已经明确:AI 不是口号,而是轨道;不是未来,而是现在。命运的分叉点从不会提醒,但选择 “上车” 还是 “犹豫”,将决定你能否抓住下一个十年的时代红利。
2.麦芽 NetShort 7 月下载量、收入双爆发:爆款短剧成核心推手,投放加码助增长
【关键词: NetShort,爆款短剧,短剧出海】
DataEye 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,2025 年 7 月,麦芽旗下海外短剧应用 NetShort 表现亮眼,全球双端下载量与内购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,不仅拿下当月头部海外短剧 APP 下载量增速榜首,收入增长同样位列第一,成为海外短剧赛道的 “黑马”。
一、NetShort 7 月核心数据:下载量、收入齐创佳绩
(一)下载量:环比增长超 30%,日峰值突破 50 万次
点点数据显示,NetShort 7 月全球双端下载量达 1228 万次,较 6 月增加 371.4 万次,环比涨幅高达 30.2%,是当月下载量增长最快的头部海外短剧应用。从趋势来看,6 月至今其下载量呈 “n” 形波动:7 月至 8 月初进入下载高峰,日下载量最高达 52 万次;而 7 月之前及 8 月初之后则处于相对低位,日下载量多维持在 30 万次上下,7 月的爆发增长尤为突出。
(二)投放:5 月起先升后稳,7 月维持高位投放
ADX 海外短剧版数据显示,NetShort 的投放力度自 5 月起呈现 “先升后稳再降” 的态势。5 月初,其日投放素材量约 1.3 万组,随后逐步攀升至 6 月初 2 万组的高点,短暂下滑后再度回升;7 月多数时间,日投放素材量稳定在 1.7 万组的高位,仅 7 月 20 日前后出现短期低谷;8 月中旬起,投放力度有所收缩,日投放素材量回落至 1.1 万组左右。
(三)媒体分布:高度依赖社交平台,Facebook、Instagram 成主力
近 30 天内,NetShort 的投放媒体高度集中在社交平台。其中,Facebook、Instagram 的素材占比分别达 99.96%、99.49%,几乎覆盖全部投放;Messenger、FacebookAudience 紧随其后,素材占比为 68.32%、64.67%;而 YouTube 的投放占比不足 0.01%,仅零星投放,对整体效果影响甚微。
(四)素材特征:情感题材占主导,TOP10 短剧覆盖多元类型
从近 30 天投放的短剧来看,NetShort 的素材聚焦特定热门剧集与题材。《30 Years Frozen,3 Brothers Regret》以 2041 组素材量居首,《Mommy,Why Did Daddy Let Me Die》以 1995 组紧随其后,两者合计占 TOP10 素材总量的近 40%。
题材方面,“情感” 是核心标签,在 TOP10 短剧中占比 80%,“男频”“都市” 标签占比分别达 70%、60%,同时还涵盖萌宝、黑帮、古装、玄幻、甜宠等多元题材,既能满足主流用户偏好,也能覆盖细分需求。
二、增长原因拆解:投放加码 + 爆款短剧,双轮驱动数据上涨
DataEye 研究院分析认为,NetShort 7 月的爆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投放力度提升与爆款短剧拉动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1. 投放素材与广告数量双增,曝光基础夯实
投放端的持续加码为平台带来更多流量入口。7 月,NetShort 投放素材量达 99696 组,较 6 月的 91991 组增加 7705 组,环比增长 8.4%;若以智能去重后的广告数量计算,7 月广告条数为 26230 条,较 6 月增加 4196 条,环比涨幅达 19.0%。更多的素材与广告覆盖,让平台在社交平台上的曝光频次显著提升,直接推动下载量增长。
2. 爆款短剧《30 Years Frozen,3 Brothers Regret》成核心引擎
相较于投放,《30 Years Frozen,3 Brothers Regret》的走红是拉动收入与下载的关键。这部剧集不仅在近 30 天投放素材量中居首,近 90 天投放素材量更达 8166 组,比第二名高出 3390 组,呈现 “断崖式领先”;在谷歌搜索中,“NetShort” 的关联词也高度集中于这部短剧,可见其用户关注度之高。
从内容来看,该剧跳出传统 “真假千金” 的套路,以 “冷冻 30 年 + 家庭后悔” 为创新设定:养女 Selene 因亲妹谎言与养兄弟误解,从被宠爱沦为被冷落,最终选择接受冷冻实验长眠三十年,而三位哥哥在她消失后才逐渐发现真相、追悔莫及。剧情采用双线叙事,一边用幼年温馨回忆与当下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对比,一边通过现实冲突与内心戏交织,平衡 “虐心” 与 “爽感”,还借助 “冷冻仓” 元素强化亲情遗憾的张力,情感浓度与故事新鲜感兼具。
数据上,该剧上线仅 3 天就在 NetShort 实现播放量破亿,7 月更跻身 DataEye 海外微短剧热榜第 5 名,热值达 1213.5 万,成为吸引用户付费、留存的核心抓手。
三、行业启示:优质内容 + 精准投放,仍是短剧出海关键
NetShort 7 月的表现印证了海外短剧赛道的增长潜力,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清晰路径:一方面,需通过持续的投放加码抢占流量红利,尤其要聚焦高覆盖的社交平台;另一方面,更要重视优质内容的打造 —— 创新题材、扎实剧情的爆款短剧,不仅能快速吸引用户关注,更能带动付费转化,成为平台数据增长的 “核心引擎”。随着海外短剧市场竞争加剧,“内容为王 + 投放精准” 的双重优势,将成为平台突围的关键。
更多推荐
所有评论(0)